1
今年台灣全面實施的「十二年國教」,最熱門的話題非作文莫屬。
有一名得了市長獎的國中女生,昨天趁台北市長頒獎時遞上陳情信,盼望市長救救被「會考」搞得無所適從的應屆畢業生。她說,獲知成績後不知道怎麼填寫志願而落淚,領了市長獎根本沒有意義,她相信全台灣只有5A++、作文6級分考生才不用煩惱。
台大名醫柯文哲的女兒也表示,她的會考成績5A++,但作文只有5級分,三年的努力就這麼被主觀的作文分數否定,上不了住家附近的北一女中和師大附中,只能再拚下一階段的特招看看。
簡單的說,大家想問的是:為什麼作文會變成會考比分的關鍵?
這個問題背後的另一個問題是:我們真的可以信任閱卷老師們的作文給分嗎?
而比這些又更為基本的問題則是:為什麼「十二年國教」明明標榜「免試升學」,卻又有會考又有特招?
其實早在上週會考成績出爐時,這些問題就鬧得滿城風雨。
可是一來我沒有孩子,二來我雖然不是文學家,也不是甚麼補教名師,但從小到大國文和作文成績都不錯,所以好像也沒什麼立場說話,說了可能被當風涼話,因此也就不說。
然而不說不代表沒想法。
這一週又看了新聞,好些家長都表態要送孩子出國讀書,或者要教育當局立即修正「錯誤」,不讓孩子作教改的白老鼠;我實在很想勸其中比較激動的家長們說:
爸爸媽媽,鎮定一點吧!姑且不管制度改不改,你們的焦慮,只會讓已經很焦慮的孩子們更焦慮。
姑且不論這次有沒有轉機,或者下次能不能出現一個更令人安心的評判制度,請你們先不要那麼焦慮,天還沒有塌下來。
你們越在乎孩子能不能考上好學校,就越刺激可能進不了好學校的孩子們。
我不是說上好學校不重要,或者不可以讓孩子上好學校,而是比起這個,還有更重要的事。
什麼事呢?
那就是拿出身教和言教,讓孩子們知道:
當環境不如你意時,雖然可以去改變它,但如果環境不變,要怎麼順應它,在其中仍然活得很好並且喜樂,也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。
讓孩子們學習如何從挫折中活下來,學習危機處理,比一味幫助他們「消除挫折」又「消除危機」更重要。
對照一下自己的人生,你說是不是呢?
http://www.designformankind.com/2014/06/the-singapore-guide/
可能的話,不要經常在血氣中數落他們或怪罪制度,惹動他們的情緒,正如聖經上說的:「作父親的,不要惹你們兒女的氣,免得他們灰心喪志。」(西3:21)
請用心讓孩子們知道:你要盡本分並盡其全力,但不管你讀的是哪一所學校,我都愛你;我重視你是怎樣的一個人,更甚於你的分數和學校。
這樣,我們的家才是真正有福的。
2
可能是我年紀又大了一點了(雖然也並不老),什麼是好的,什麼是壞的,越來越覺得不一定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樣,也不一定不是。
每一個新的制度,起因都是人們對舊制度積累的怨怒;把現行的制度又推翻了,會不會是下一輪積累的開始?
就像是傳道書一開頭就說的:
風往南颳,又向北轉,不住的旋轉,而且返回轉行原道。
江河都往海裏流,海卻不滿;江河往何處流,仍再流往何處。
已有的事,後必再有;已作的事,後必再作。日光之下並無新事。
這麼想會不會太消極呢?
我不知道,畢竟人的智慧是有限的。
就像人們努力想爭取的,到手了是不是真的那麼開心?又能開心多久?我通通不知道。
我只知道一件事:
上週,當會考問題鬧得最轟轟烈烈的時候,台北的雨下得很大,而我的太太千拜託萬拜託,要我跟著她回娘家陪爸爸吃飯。
一個孩子,如果出嫁後還懂得回家看爸爸,常常要求老公回娘家陪岳父吃飯,不管她以前讀的是甚麼學校,發展得都還不算太壞。
至少她不像某些孩子,考上不錯的高中和大學,到頭來卻恨自己的父母,甚至鬧出大事來,毀掉了全家人的後半生。
所以看開點,我不知道大家信的是甚麼,但我所信的主耶穌,確實幫助我活在每一個當下,也活在每一種的環境和制度下,並且靠著恩典而得以喜樂,從一切為難中得拯救。
如果你們家現在很不喜樂,不妨來試一試這位豐富的主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odhiSarangoPage
3
拉拉雜雜說了一堆,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太緊繃。
誠摯地祝福每一個孩子們,無論風平浪靜或者波濤洶湧,都能內心篤定而不動搖,在平安中向著標的駛去。
畢竟天底下有太多的事(包括這次讓大家跳腳的作文),秘訣不就是一個「穩」字嗎?
如果能夠在恩典中穩定前行,又有什麼事可以攔阻我們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