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一位媽媽在群組裡發了一個問題求助:說最近孩子總是問自己,「媽媽,你真的愛我嗎?」每天要問好幾遍,每次告訴孩子說愛,但好像一點用都沒有。
原來這位媽媽因為工作的原因,常年在外出差,有時候還會帶隊出國。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在路上,孩子就放家裡給老人帶,在孩子出現這個情況的前幾天,家裡來了一位客人。
孩子的姨婆,人特別愛說笑,所以看到孩子之後就逗孩子。
「你媽媽是不是不要你了,經常不在家。是不是給你偷偷生了一個弟弟在外邊?」
這時候孩子就馬上停下了手中的玩具,看了看奶奶。奶奶趕緊說「沒有呢!姨婆逗你玩的。」
沒想到孩子當真的了,接連幾天都不高興,心事重重的樣子。然後就開始問媽媽這個問題了。
我也碰到過一次這樣的事:記得有一次在老家,我媽一個朋友逗著我兒子。
「你爸爸說要給你生一個妹妹。」
「我喜歡妹妹。」
「那你不怕妹妹搶你的玩具,不怕你爸爸去疼妹妹就不疼你了嗎?」
「我不怕,因為我爸爸說他最愛的那個孩子就是我呀!」
在他的心裡,覺得爸爸媽媽永遠會在他的身邊,會愛著他,會保護著他。有了這樣的守護,他離開我們也就不會焦慮吵鬧。面對捉弄也能建立一道安全防線。父母的愛,讓孩子強大。
1960 年,心理學家Eleanor Gibson設計了一個『視覺懸崖』測試嬰兒的深度知覺。這個裝置是用大玻璃板和黑白格花紋的布,做成一個視覺上的懸崖。Gibson選擇了30位6-14個月的嬰兒進行實驗。
竟然意外的發現,當嬰兒爬到『懸崖』邊猶豫不決時,如果站在『懸崖』另一頭的媽媽對他微笑、點頭表示肯定、鼓勵,他就可能勇敢地越過『懸崖』爬向母親;如果母親表現出害怕、緊張的表情,嬰兒便不敢跨越,甚至哭起來。
(韓國節目做了同樣的實驗:http://bit.ly/2jflLhF )
沒想到媽咪的笑容,能給予孩子這麼大的力量,讓寶寶連懸崖、火海都不怕。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時,他們對周邊的一切都是未知的。他們通過父母的神態、眼睛、行為、語言來認識這個世界。什麼是安全的,什麼是危險的,從父母那裡學習,自己也開始去小心翼翼地探索。形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。
為什麼說家庭教育重要,就是因為在生命的初始,父母的世界就是孩子的世界。
(取材自網站<<愛媽媽>>)
聖經詩篇127篇說:「看哪,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;腹中的果子是祂所給的賞賜。」
產業自然是要好好經營的,可惜兒女是一種很有個性很不容易管理的奇特產業,所以父母往往弄得自己灰頭土臉,孩子也灰頭土臉。我自己至今沒有兒女,但年輕時幫忙母親經營安親班和幼稚園,看過不知多少自以為是的父母,也看過不知多少難纏的兒女。
能把兒女照料妥善,使他們莊重服從的有人,但管不動兒女、整天向他們鬼吼鬼叫的更有人。如果孩子有一個以上,而你又不懂得在家中調和鼎鼐,讓大家相親相愛,問題就更大了。多少的兄弟,多少的姊妹為了父母的遺產相吞相咬,你以為他們是成年以後才變成這副模樣?難怪聖經中屢次告誡說:「作父親的,不要惹你們兒女的氣,只要用主的管教和警戒養育他們。」「作父親的,不要惹你們兒女的氣,免得他們灰心喪志。」
說到這裡,我不得不勸父母們把孩子帶到教會來,並且多多尋求主耶穌、尋求其他基督徒的幫助。在教會中,你不但有教兒育女的榜樣,也可以彼此代禱,向神尋求智慧和忍耐。
(專欄作家:陳舜儀)